不是孩子依赖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
来源: | 作者:启明心理 | 发布时间: 105天前 | 356 次浏览 | 分享到:

01

你的孩子,为何来到这个世界?
身边的朋友有的还单身自由,有的已经有了孩子,不知道是不是大家都这样,好像有了孩子之后和单身着的朋友逐渐没了话题,因为当了妈妈后总是习惯各种晒娃,话题也离不开孩子的养育等。
而且夫妻两个人几乎所有活动,都以孩子为出发点。

比如,谈论旅行,他们谈论的是,我的孩子还没有去过×××,这个暑假我们可以去这里。
再比如,举办家庭的聚餐,他们的主题通常是,买孩子喜欢的菜,给孩子们做他们喜欢吃的×××。
除了工作以外的几乎所有事情安排,都是以孩子的名义。
中式传统中,孩子生下来被认为是一种传承,就像是一根线的延续。
心理学研究发现,母婴之间存在着某种天然的联系,就像一根隐形的脐带。
这些“联系”的概念似乎都在影响着父母,特别是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边界感。
导致孩子没有办法发展出现实边界感。

02

没有主体性的妈妈
没有主体性的妈妈,指的是意识不安住在自己身上,大部分时间都盯着孩子,一般会有什么表现呢:
① 吃饭
吃饭的时候,妈妈不去满足自己的食欲,而是把注意力全扑在孩子身上,随时准备给孩子夹菜、递东西,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

② 孩子玩耍
孩子自己在玩耍,或者在和其他孩子玩耍,周围环境也是安全的。这个时候妈妈不去做自己的事情,眼睛依然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并且努力强插进去做一些事情
刷存在感。比如:给孩子递水,让孩子跑慢点,注意台阶...

来自母亲的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注,其实传递给孩子的是这样的幻觉:我们是一体的,我不是独立意志的人,而是被妈妈操控的,是妈妈的延伸。

而妈妈很困惑:我已经尽了我的全部力量满足孩子,为何孩子总是不满?

但事实是,孩子很痛苦,因为他一个身体上住着两个灵魂,他碰触不到真实的外部边界,那是一种很混乱很痛苦的感觉,黏黏糊糊混混沌沌,就像没完没了的在做梦,却醒不过来。

03

枯萎的孩子

我们大多数人在童年时期,都没有体验过关系的柔韧性,而是体验了许多【无限上纲】、【小事化大】。父母像是易燃、易爆品,特别脆弱,孩子但凡有点小事不如父母所愿,他们就会立刻被“点着”。

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爸爸就会大发雷霆,妈妈就会悲伤抱怨:“你这都学不会,以后能干什么呀,别说养父母,养自己都养不起”。有的孩子长大后想要花钱投资爱好,父母就会上演哭穷戏码:“家里条件不好,我和你爸都没什么钱,花钱买这种干什么”。

而这样长大的孩子,往往难以离开父母,他们会认为:“我想做自己,想捍卫自己的边界,想和父母分开住,可是他们确实很可怜,老了无依无靠,身体也不好,我怎么说得出口?”

这样的父母实在太脆弱了,脆弱到孩子只能按照父母的意愿去生活。他们没有完整的自我,需要寄生在孩子身上,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一部分来使用,榨取孩子的能量。一旦孩子想要跟父母划清界限,拒绝被控制,父母就会枯萎。如果孩子听父母的话,乖乖地跟父母住在一起,父母就会变得很有精气神,但孩子会日渐枯萎无力。

04

学会界线

有明显界线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无论孩子呈现出什么状态、行为,都不太会感觉被伤害。或许会被孩子惹恼,产生不良情绪,但这种情绪只是当下的一个反应而已,并不会破坏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实质,父母也不会因此陷入情绪里,不可自拔。

在孩子长大离家之后,不会因此而失去生活的重心,依然有自己的人生。跟孩子相聚固然开心,但不是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快乐可言。

让孩子明白【我充满活力地生长、做自己,是不会伤到别人的,我的生命力被这个世界欢迎,我可以全然去创造自己想要的生命体验,不用背着父母前行,不用对父母心怀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