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504名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从结果中可以看到,88.6%的受访家长坦言自己曾过度帮助孩子。家住天津的卢凤(化名)是这样说的:“有时知道这样不好,但又很无奈。觉得应该让孩子自理,自己收拾书包穿衣服。但他每天很磨叽,效率低,我又赶着上班,就会给他穿衣服,晚上替他把书包收拾了”。
上海某小学科技教师刘峰(化名)说,他曾经给四年级学生布置制作桌面小书架的任务,最后交上来的作业,很多结构精巧、做工细致,一问都是有家长参与的,“家长们代劳,一方面是担心这样的作业影响了主课学习,浪费时间;另一方面觉得孩子自己做不好,要不线画不直、量不好尺寸,要不粘贴不牢,不如自己帮助,交上去还能得高分”。
“效率”“高分”,往往家长在追求这些看似优秀结果的同时,忽视了孩子的成长过程。孩子没有经历过成长,也就无法真正习得技能。

于是,家长就像抱了一个婴儿到起跑线上,即使比其他孩子更早到达起跑线,更早起跑,等到真正跑起来的时候也赶不上一步一脚印自己站到起跑线上的孩子。
所以家长应该问问自己,孩子完成作业的目的是为了什么?真的是为了学校老师的评分,为了考试的成绩吗?
我想大多数家长想要让孩子获得好的考试成绩,是为了孩子能够在学校竞争中胜利,便于未来在社会的竞争中胜利。
那么,现在家长为孩子包办的所有,也许未来孩子都要花更多的时间重新把它拾回来。
这些你当然可以当作危言耸听,但事实上我不止一次地遇到这样的家庭,也是在与他们的对话了解中,我发现了这一规律:性格腼腆,甚至唯唯诺诺的孩子,一般身边都会有一个“保护欲很强”的妈妈或者爸爸。
“我们家孩子一直很乖,很有礼貌,性格也很好,但就是没什么主意,我想要他独立性强一些。”在听到这番诉求的时候我心里已经多少有了点数,我问平时在家孩子学习的时候妈妈会干什么。
妈妈回答,会切好水果,帮孩子拿到房间,然后站在旁边喂孩子吃。另外妈妈还提到孩子不会剪脚趾甲,平时都是自己给孩子剪的。
我听到这里哭笑不得,孩子已经初二了,还不会剪指甲,妈妈想的不是教孩子怎么剪指甲,而是直接包办了剪指甲的工作。
这就是过度教养。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希望孩子可以变得更好。对于一些父母来说,恨不能把所有一切都给孩子,这就很容易导致父母不能够把握好一个“度”。父母过度教养就是超过“度”的典型表现之一,前面我们提到它对孩子的独立发展有着消极的影响,那么消极影响都指的是哪方面呢?
第一,导致孩子学业成绩下降。
很多研究都表明了,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联系 。所有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从而使得有的父母将大量精力倾注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在学业上的成就能够达到他们的预期。
但当孩子们经历与过度教养有关的过度控制时,他们会感到自己的心理健康和自主性水平不足,情绪越来越低落 ,这种冲突在青春期的时候会出现爆发,青春期以前孩子听话是因为他的自主性水平发展不大,而到了青春期,孩子迎来了自主性发展的激增,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父母的过度教养就会对他们产生压力,甚至出现厌学倾向,导致学业成绩下降。
第二,限制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信心。
研究结果显示,当父母表现出过度教养行为(包括过度控制)时,孩子可能无法发展必要的个人和社交技能,限制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信心。
父母的过度参与会抑制子女的创造力,并且会导致青少年缺乏自主性,也可能会导致他们在长大成人后自我效能的降低。此外,过度控制/保护会使孩子远离生活困境和挑战,失去发展应对能力的机会,会导致孩子对自己和外界产生认知偏差,如自卑和不安全感。
第三,影响人际交往,增加个体出现社交焦虑的风险。
父母的过度控制、过度保护和偏爱会使青少年减少与他人的交往,失去锻炼社交能力的机会。过度教养与孩子对父母的不安全依恋密切相关,过度教养的父母认为他们对孩子的教养是一种良好的教养方式,会给孩子们带来好处,父母过度教养的初衷是出于善意的,虽然这些行为不适合孩子的发展,可能会对孩子维持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造成阻碍。
第四,出现问题行为。
研究表明,过度教养与青少年的一些问题行为有关,在过度保护下,因为父母承包了一切,长大的孩子对很多事情缺失责任感,只有较低的生活技能,缺乏自理能力。
不仅如此,父母过度干涉保护的教养方式也可以正向预测中学生顺应不良的完美主义,增加孩子对自己行为的过度担心、害怕犯错误,并为自己或他人设定个人标准,要求自己必须达到目标。
此外,父母对个体影响深远,在个体遇到问题时,会模仿父母的方式去解决,父母不及时立规矩,个体就会用对自身有利的方式去处事,从而使道德推脱水平升高,进行网络欺负行为,也有可能使孩子更加容易出现攻击行为等问题行为,更有甚者可能会导致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出现。
The Impact of Over-Parenting on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05): 2526-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