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长痘痘的心理隐喻
来源: | 作者:网络 | 发布时间: 1160天前 | 1290 次浏览 | 分享到:

有的女孩会觉得自己漂亮,如果不是脸上长着痘痘……



1、痘痘最容易引发相貌自卑


脸上长痘会是心理问题吗?—— 会,心理咨询中,有时一场痛快的以泪洗面,会让顽固的痘痘一夜消失。


当整张脸的代谢功能,让一个点来承受,就产生了痘,这是痘痘的隐喻和宿命。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器官,脸上的皮脂腺最多,糟糕情绪让大脑产生的毒素,都要从这里代谢,顽固的痘长在脸上,是替整张脸的皮肤代谢毒素。


这种痘的主人,也容易是整个家庭中,代谢着别人情绪的器官。


有问题的孩子,有时候是在扮演家庭代谢中的 “痘痘



如果你每照完镜子,都为自己脸上的痘痘焦急,自卑,那你不算是真正的相貌自卑者。


我一个来访者,从来不照镜子,家里也从来没有放过镜子。

那她怎么化妆呢?是的,从来不化妆,因为她觉得自己丑。


她长得不算丑,但气质很普通,脸上随意分布着痘痘,是那种在街上遇见,不会再看第二眼的感觉。


留不下什么特殊的印象,这样的人你逛街时可能遇到过,但不会留意到。


因为她深深地隐藏着自己的个性,像有隐身的特异功能一样不引起你的注意。


她总是用大了一号的外套包裹住她本来不错的身材,随便配个黑色西裤。


这身是她相亲后穿来的,不用说,又一次失败的相亲,但她从不意外,觉得自己丑嘛。只是回去妈妈又该说她:都29岁了,你还嫁不出去,这样下去你可怎么办?……


这才是她的日常苦恼。


每次相亲前,脸上就会出痘,用了很多办法,都下不去。

妈妈为她着急,一直安排相亲,三年来安排了十几次,每次都失败。


她很听妈妈的话。


又一个从小到大的乖孩子,叛逆期潜伏了起来,却从不会缺席。常常最晚在29岁爆发,也许因为这是最后一个青春气息的年纪吧。


她说自己长得丑,没人会看上她,我问:你怎么知道,你又不照镜子啊?

她说妈妈长的好看,很自信,虽然从不化妆打扮,但比自己好看多了。


我说什么也不信,一个自信的女人家里会不放镜子?


我故意说:你脸上的痘这次分布的很特别,甚至透出了一点性感的感觉


她吓坏了:我还性感呢?眉头紧锁,笑的难看,明显不相信。


回去她忍不住好奇,买了镜子,放卧室书桌上,照了一周,来找我抬杠:我一点儿也没发现我哪儿好看!


我试图用审美的多元说服她,被她全给怼了回来,说服失败。


我很挫败,晚上没睡好,竟然起了个痘。


而她回去后吃得好睡得香,痘下去了好多。


我感觉我被某种关系利用了,想了很久,我好像替她代谢了挫败感,她就好了,这个关系叫器官关系。



  2、 如果痘也是个器官,它在消化着什么?


想到了她那很自信,却从不照镜子的妈妈?女人不照镜子,自信从哪里来?


我认识的女性朋友,普遍对容貌和年龄有焦虑感,因为容貌代表着获得欣赏和爱,对容貌的自信能缓解女人心底潜藏的被抛弃感,不化妆还保持自信的女人很少。


除非身边有个人,可以充当代谢自卑的器官,这是所谓的器官关系,多见于母女,一个人像器官一样帮另一个人代谢着某种精神产物。


比如:妈妈通过挑女儿相貌的毛病,成功地转移一些对容貌和年龄的焦虑感。


就像她妈妈通过挫败她,保持了自信,她通过挫败我,减少了痘。


她再来的时候,痘又加重了许多,不用说,又去相亲了,相亲对象是妈妈安排的。


其实,几年前她心中就有了喜欢的人,她只有在他面前,没觉得自己丑,却一直不敢挑明,因为男孩家境不富裕,是妈妈不看好的对象。她说她无法想象,如果惹了妈妈不高兴,她要怎样面对。


我问:你跟妈妈,谁更离不开谁?


她沉默良久,“都舍不得!”


我在做一件事,教她区分她和妈妈的感受。因为器官关系中,你我不分,才能让你消化我的情绪。


心理学家马勒提出,人在2-6个月进入共生期,在这个时期,心理的典型特征是:

*孩子会觉得母亲是附属的自我

*母亲的存在就是我的存在

*母亲的疼痛,就是我的疼痛

*不能把自己的感受和母亲分开。


有很多人成年后还保持着这样的心理特征,用专业的话说,未完成分离个体化,跟母亲还处在共生状态。


人的共生很神奇,通过一方成为另一方的器官,交付了主体性,维系了绑定关系。当孩子牺牲自己成为器官,竟能让一些心理特征发生转移,比如这位妈妈内心深处的自卑感。


这神奇的母女共生,却正在牺牲着女儿的一段爱情。定期出现的痘痘像是一道忠实的防护墙,替她拒绝着不喜欢的对象,死守着她那没有表白的爱情火苗。


3、每个痘的背后, 都是久等认领的积脓。


她为什么不敢表白?


作为器官最重要的,不是活好自己,而是保持共生的关系。


所以当妈妈的愿望和她的愿望发生冲突时,她不敢想象。这会打破内心深处的共生画面。


要解除共生关系,第一步就是区分你我,从区别你我感受的不同开始。


那天她哭了很久,从小到大的日记,妈妈都会翻看,妈妈也翻看她的手机,了解她最新的情况,她努力做让妈妈满意的孩子,可是一直比较懒,列出的计划总实现不了。


从小到大都在重复这个过程,有时候心情不好,不想那么开心,却不知为什么要强行表现的开心。


回去后,她第一次跟妈妈发了脾气,一个非常烂的理由,没做饭,妈妈去邻居家拿了菜做饭给她吃,“你看我好心好意,做了给你吃,你还不吃。” 她流着眼泪艰难地咽下这碗饭。她觉得,她不该有情绪。就着饭又一次咽下了自己的不满。


无端乱发脾气不对,忽略自己真实感受也不对,在器官关系中,没有两个主体间的对话,只有绑定在一起的感受。


我帮她仔细区分,她在乎妈妈的感受,却用妈妈的感受代替了自己的感受,而她自己发脾气的背后,隐藏着她自己从未表达的愿望,也许生气妈妈没做饭只是借口,她想借此宣告自己可以不吃晚饭的意愿和主权。第一次宣告跟妈妈不同的想法,难免掌握不了力度,用力过猛了。


有些第一次开始了就会启动系统的改变,她第一次穿裙子,第一次拒绝妈妈看手机,锁起了日记本,第一次向喜欢的人表露心意,因此有了第一次约会,不久发生了第一次不回家……


那个“乖孩子”彻底是学坏了,她妈妈一次次摇头。


咨询第33次的时候,她告诉我路上她吼了一个辱骂公交车司机的陌生女人,“我吼的声音特别大,从不认为我能无所顾忌地做出这种事,上次爆发是跟男朋友看电影的时候……”


还有,那天她爸妈终于同意了他们的婚事,虽然同意的很勉强。


我看到一个曾经的痘痘长大了,不再是器官关系中,那个乖孩子了。


我还是不断地要提醒她,用力过猛的问题,宣告主权的目的是区分你我,清晰界限,而不是伤害对方。


她说:“每次愤怒的时候,其实是害怕自己没有力量,又回到原来的不敢表达的状态。我不久以后也会有孩子了,我不愿意我跟我妈的关系再重复在我和我的孩子身上。”



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图文只为交流分享,源自网络的图片与文字内容,其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有疑问敬请联系我们,我方将在24小时内撤销版面,联系电话:0512-65723873)转载已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