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自己是哪种依恋类型?
来源: | 作者:启明心理 | 发布时间: 268天前 | 586 次浏览 | 分享到:

依恋理论最早由心理学家John Bowlby提出,一开始为了研究“婴儿离开父母后所产生的分离焦虑”。

后来,心理学家发现,这种依恋行为的影响会延续到人们成年,主要凸显在亲密关系上。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成年人的行为可以从他儿时中找到痕迹。

根据一个人的“回避亲密的程度”和“是否焦虑于被抛弃”的强弱,将依恋类型分为4种。

1、安全型(低回避、低焦虑)

可以很安心地与人亲密,并建立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的关系。

不担心被抛弃。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都是积极的,认为自己值得爱,他人也值得爱和信任。

举个例子来说,你给你的另一半发了一条消息,他因为工作原因,迟迟没回,你不会抱着手机,一分一秒等对方回复,也不会焦虑指责“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没回消息。”而是放在一边,去做自己的事情。

2、痴迷型(低回避,高焦虑)

特征是希望在亲密关系中投入全部感情,但经常发现别人不愿和自己一样。

没有亲密关系会觉得不安,但有亲密关系时,又经常担心伴侣不会像我看重他一样看重我。

对有损亲密关系的任何威胁都不安和警惕,这种对威胁的敏感性,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冲突。

总体特征是,不回避亲密关系,但在亲密关系中,又经常担心自己会被抛弃。

3、回避型(高回避、低焦虑)

对负面情绪和信息有回避倾向。往往在关系还没进展就开始退缩,觉得对方不可靠,亲近他们的企图会让他们紧张。

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是积极的,自认为有价值,觉得自己可以不需要依赖他人,因此不太在乎他人是否喜欢自己。

他们希望和爱人保持清晰的边界,反对依靠。不需要对方为自己付出什么,因为他们也不打算有所报答。

出现冲突的之后会拒绝一切沟通。


4、恐惧型(高回避、高焦虑)

感情上渴望亲密关系,但又很难完全相信他人和依赖他人。既想依赖又希望独立,这种对依赖的抵触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总是担心自己和别人太亲密而受到伤害,害怕被遗弃,不信任他人。

与爱人有冲突时,他们更喜欢以间接方式表达不满,如疏远冷淡。他们也容易做“爱的逃兵”,想做先放手的人,以此缓解内心的焦虑和被控制的感觉。

对亲密关系既渴望又恐惧的心态,让他们表现得若即若离,总在亲密与疏远之间挣扎。因而,恐惧型最容易将自己陷入无序和混乱。

其实,一个人一生的依恋类型并不是一成不变、无可撼动的

即使童年没有安全依恋的对象,在长大后,也可以被更积极的关系所替代,比如良好的同事朋友或者温暖支持的爱人;人们也有能力和不同的对象形成不同的依恋关系,比如和父母是不安全的,但和爱人是安全的。

比如通过逐渐的成熟,你对世界和他人的理解越来越多,再或者通过心理咨询,好的咨询关系也是一种疗愈。

当你建立起不同于早年和父母的全新关系体验后,原有的依恋模式也会随之得到修正和发展

所以,我们有超越曾经的能力,不一定会被困在默认的模式里,已有的依恋模式会不断被新的经验一点点地调整和改写,有时候甚至会被完全“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