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交往中,你隐约感到了不舒服,就像被藏在毛衣里的刺挠,时不时戳一下,但是你却无法准确说出是哪里不舒服。如果这种感觉时常出现,那么,你很可能遭遇了“隐性攻击”。关系中弱势的一方,通过拖延、躲避、故意激怒、暗中报复等非直接方式,向强势一方表达因地位不平等而累积的愤怒。
两人都在事业单位,工作稳定,每天过着朝九晚五的规律生活。后来林女士在工作上,幸运地得到了领导的赏识。在公司的各种活动中,领导都会带着她一起参加。林女士自己也很珍惜这个机会,想表现得好一点,希望在三十多岁的年纪里,为自己和家庭争取到更多的可能。刚开始,李先生和妻子都很高兴。妻子有机会升职,也意味着家里的经济状况会得到改善。随着朋友圈中的各种工作照片分享,公司信息栏频繁出现领导和妻子的名字,尽管知道妻子和领导的关系是清清白白的,李先生心里却越来越不是滋味。在所有人看来,妻子有升职机会,是一件令全家开心的事。他没有什么正当的理由对妻子发火,所以,李先生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来发泄情绪。他开始每天都只做自己和孩子的饭,林女士回来吃饭时,李先生会带着尖酸的语气说:“ 你今天回来吃呀,我原本以为你不回来呢。” 当林女士问起孩子学习时,李先生也会阴阳怪气地说:“孩子也没什么大事, 你去处理你工作上的事吧,孩子学习不用你操心。”林女士还发现,丈夫近段时间开始在同学群和朋友圈里,发一些类似“男人照顾家的辛酸没人懂”之类的文章。而这时李先生又会显得特别“大气”地说:“没什么,这是一个男人应该做的。”这些事让林女士一方面感到困惑,反省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错了,因为工作而忽略了家庭,陷入了深深的自责里;另一方面,她也觉得有些无辜,明明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努力工作不也增加了家庭收入吗?其实林女士这份矛盾心理的背后,是她未曾意识到,自己正在遭受来自丈夫的隐性攻击。
有的人,会直接释放攻击性,比如打架骂人、肆意搞破坏等,但这种行为一般是会受到制约和惩罚。有的人,会用升华的方式释放攻击性,比如努力工作或者体育竞技运动等。但压抑过后,攻击性并不会因此消解,而是会一直积压在心里,最终转化成一种更隐晦的方式去表达。出现隐性攻击的局面,原因有很多,来自原生家庭的“压抑”,就是原因之一。有些朋友在早年时候,遭遇过不愉快的经历,让他们对于抚养者产生了“怨恨”。但世俗规劝、 道德压力、还有源源不断的教育,让他们成长的超我,压抑了这种“恨”。长大以后的他们,也没能好好习得直接释放恨意的方式,只能复制童年的经验——用另一种方式表达。我的另一位来访者,肖女士,自幼生长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中,家里的资源都偏向给了年幼的弟弟。肖女士曾经有埋怨过父母,然而这种辛酸很快就被“大家都这样长大,父母不容易”的声音,盖了下去。等她长大成年结婚后,每当和丈夫发生矛盾时,肖女士难以自控地把这种“含蓄”和“内敛”代入了夫妻关系中。
每天晚上回家,照常给家人做饭,但是做得很随意,很难吃。在家务分工商量好的情况下,也会做家务,但每次都会拖延。
这表象的背后,就是早年时期学到的“压抑情绪和表达”的方式。
隐形攻击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包括:忽视、蔑视、暗讽、嘲弄、回避、冷暴力、出轨等等。《婚姻故事》中,妻子和丈夫在协议离婚时,发生了一段激烈的争吵。妻子怒斥丈夫出轨,丈夫反应也很强烈,指责妻子和他几个月都不再有身体接触。在感情破碎之前,原来他们一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攻击着对方。
有的人总是环抱着手,把自己包裹起来,避免和对方有肢体接触;
隐性攻击最可怕的一点是,当事人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正身处在一场无形的硝烟之中,所以解决起来就更加棘手。隐性攻击,虽不像显性攻击那样充满火药味的张力,却对关系同样具有杀伤力。如果被攻击的一方,是比较习惯过度自省或容易内疚的人,在这种时候很容易向内攻击,会不知不觉中妥协很多事情。这种情况,反过来又会纵容对方,继续使用隐性攻击的手段。他们既要消化对方的攻击,还要消化自己对自己的攻击(如自责)。亲密关系中,如果有一方在长时间习惯性的发动隐性攻击,那这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两个人的事情。在中国家庭中,这种“隐忍”似乎成为了一种习惯,甚至是一种麻痹自我的手段。然而在亲密关系中,这种内敛和含蓄,很容易“合谋”完成一场“隐形攻击”。比如有的朋友在最开始受到隐性攻击时,会选择“悄悄地把情绪藏起来,然后尝试做个自我改变”。这种做法,会让攻击发动者尝到甜头,从而让他们乐于发动下一次的隐性攻击。尤其是真的感受到对方做出改变以后,攻击发动者会更加认同这种“沟通方式”。 长时间反复的发动和默认,这是两人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合谋”的结果。
在关系中,隐性攻击能够从一种偶然的行为,成为一种经常的行为模式,这和双方都有关。一方无意识地发动攻击,另一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承受和配合。最终两人形成了“隐性攻击的合谋”,不停地在消耗双方的精力和感情。要拒绝这种模式,核心还是在于,不要让自我功能和智力在攻击和反击中“休克”。无论作为攻击,还是被攻击者,都可以尝试通过这2步走出僵局。如果一段关系中,伴侣出现了拖延、躲避、不抵抗也不合作、故意激怒等情况,那么很有可能你们正在经历隐性攻击。其次,隐性攻击的核心问题,始终还是在于清除交流上的障碍。双方最终需要做的事情,都是要正面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作为发起攻击的一方,当识别出自己正在对伴侣发起攻击时,可以停下来想一想:还有就是,意识到自己行为模式的惯性,改变起来,是一件道阻且长的事(毕竟光是觉察,就已经很难得了)。当我们逐渐看清自己,理解自己为何这样做时,离改变就不远了。或许发起隐形攻击,改造对方并非我们的本意,曾经的我们也怀着美好的期待,去建立一段关系。
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图文只为交流分享,源自网络的图片与文字内容,其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有疑问敬请联系我们,我方将在24小时内撤销版面,联系电话:0512-65723873)转载已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