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网抑云”这个梗,曾经在单身年轻人群体中风靡一时,说的就是人在晚上的时候容易心情低落,变得特别感性、脆弱,可能因为一首歌,一个人不经意的关心和问候,就流下眼泪。

其实人是群居动物,人不能离开人群独自生存。
白天的时候,我们都是在跟各种各样的人在打交道,而在和人相处的时间里,我们会下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意识,控制自己的情绪浮动。
应该说什么话,做什么事情,都被我们的理智所约束着;因为在人群中严格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是一件对自己充满安全感的行为。然而到了晚上,当我们需要独处的时候,意识就会开始变得涣散,思维也会变得混淆。尤其是当孤独感蔓延而生,侵入大脑和心灵,就会迎来情绪波动最大的时刻。前一阵子,演员胡歌的一条深夜“emo”微博引发热议,画面里他蓬头垢面、面容憔悴,让人很难以接受这样的胡歌,因为他平时给人的印象都是热心公益,成熟稳重。其实不管是谁,晚上或多或少都面临过情绪低落的时候。朱自清说过这样一句话:“白天一定要做的事,要说的话,在晚上的时候,都可不理。”
言外之意是:晚上不要轻易去做一个决定,不要轻易去倾诉自己的感情。
如果你总是在晚上做决定,第二天醒来,也总是容易后悔。尤其是网购有活动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618”“双十一”,遇到满200-30,满300-50,再叠加几个店铺红包,脑袋一热,为了凑单就多买了很多东西,但早上起来一看待收货,又开始懊恼,其实凑单买的东西很多都不是很需要,凑来凑去,不仅没省钱,还多花了不少钱。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我们的大脑前额叶皮层是行为系统的控制中心,负责记忆、判断、分析、思考、控制情感等功能,被誉为“脑中之脑”。当忙碌一天后,到了晚上,我们的前额叶功能减弱,理性思考能力降低,对情绪的抑制能力也下降,于是容易情感战胜理智,人们更轻易做出冒险、不理性的决策,比如豪赌、喝酒、在网上购买一大堆东西。
深夜做决定容易发生决策疲惫
“决策疲惫”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在做决策的过程中遭遇到的“疲惫状态”。心理学研究中,将“决策疲惫”看作是自我损耗的一种症状或表现。
什么叫“自我耗损”呢?首次提出这个概念的加拿大心理学家鲍迈斯特是这样解释的: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消耗着我们的意志力,这便是自我损耗。
例如,计划买一包小零食解馋——走进商店——琳琅满目的货架上摆的全是我爱吃的垃圾食品——每一袋看起来都很好吃——不知道买什么好——干脆不买了。

这一系列心理活动就是在消耗我们的意志力,而这样的消耗在白天时刻都在发生,因此累积到晚上,我们的意志力已经处于非常疲惫的状态。
所以有时候晚上想的东西自己觉得很好了,但是到了第二天回想起来的时候会发现这个决定还会欠妥。
另外生理学科学研究也发现,人在陷入疲惫状态时,大脑会分泌一种名叫GABA的氨基丁酸,它是一种神经抑制剂,会抑制大脑的活性。
这个时候人们会压抑大脑整理外界信息,缺乏对事物的正确判断能力,所以说夜晚,往往也是一个人最“糊涂”的时间段。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古时候官府审问犯人时,经常不让犯人睡觉,为什么呢?因为长期睡眠不足,就会导致犯人精神状态崩塌,思维出现涣散,这时候官吏哪怕不用刑,也照样可以轻松从其口中套出自己想要的信息。
避免深夜做重要决定
避免晚上做决定,是不是意味着晚上就不适合思考呢?
也不是。前面讲到,晚上我们的情绪会偏向感性,思维也会陷入疲惫状态,所以,更适合我们安静地去想一些白天很难静下心来去思考的问题,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这是因为人的大脑会分泌一种名叫“血清素”的化学物质,来保持情绪的愉悦和乐观的态度,但血清素在深夜分泌水平会下降,令情感和精神不易保持积极、正面,人会变得感性,但同时情绪更加丰富,感情也更充沛,这对文艺创作来说是一件好事。
但如果你是想要做一个重大的决定,那建议可以缓一缓,等到白天的时候再去思考一下,看看这个决定到底是不是真的得去做,是不是真的现实